淺談翼狀胬肉的發病和復發
翼狀胬肉是我國常見的眼表疾病, 其患病率較高, 達到2% ~ 5% , 患病總人數達2000 萬~ 5000萬。本病雖然看似簡單, 但由于其發病機制復雜, 手術方法諸多, 所用藥物種類繁雜, 術后復發率很高, 使眼科醫師面臨許多困惑。以下我們簡單談談其發病及復發的機制。
翼狀胬肉發病機制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學、病理學、解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及病毒學、遺傳學等多個領域, 這些研究既有一致的結果, 也有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譬如,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一致的發現是翼狀胬肉的種族、性別、年齡、遺傳及地域差異與患者所處的緯度、工作及生活環境相關, 但不同學者對男、女性的患病率存在爭議。病理學研究發現, 翼狀胬肉病理過程中包含了超敏反應的機制, 但是對 I、III、IV型超敏反應是單一還是混合存在則有不一致的觀點。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 翼狀胬肉表現出與腫瘤相似的特性, 但究竟是抑癌基因與癌基因的失衡, 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仍不明。
此外, 翼狀胬肉頭部內多能干細胞或祖細胞的細胞周期紊亂, 端粒酶活性增強, 角膜上皮細胞凋亡增強, 翼狀胬肉上皮細胞抗凋亡減弱, 翼狀胬肉上皮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1表達失衡, 翼狀胬肉患者淚膜穩定性下降, 各種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的過度表達等現象, 與翼狀胬肉發生發展的因果關系,尚無定論。遺傳學研究發現,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性, 但目前尚未獲得一致的肯定結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環境因素, 如紫外線照射是翼狀胬肉的重要誘發病因。日照中的紫外線主要起兩個方面的誘導作用:。1.紫外線致球結膜變性, 結膜上皮細胞抑癌基因p53突變, 細胞周期調控基因p21 /p27kip1 表達下降導致球結膜上皮細胞周期紊亂, 結膜上皮細胞的端粒酶活性異常增高, 凋亡調控基因Bc1 /Bax比值上調導致變性結膜上皮細胞具有無限增殖活性; 2 紫外線致角膜緣屏障破壞, 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失衡, 角膜前彈力層降解, 具有增殖活性的變性結膜上皮細胞侵入角膜, 在成纖維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等生長因子和(或) 細胞因子作用下, 增生的球結膜進展性肥厚。若刺激因素消失, 則球結膜增生停滯于靜止期, 若刺激因素持續存在則進展為活動期。
綜上所述, 可以推斷: 翼狀胬肉最主要的誘因是環境因素(紫外線) , 最重要的機制是角膜緣上皮(干細胞) 屏障破壞, 最基本的病理是結膜的變性與增生。
翼狀胬肉術后復發是我國該病手術治療的一個棘手問題, 其復發率較高, 我國為20%~ 70% , 國外為24%~ 89%。初發翼狀胬肉的手術復發率較低,復發性翼狀胬肉的復發率高。目前對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機制的研究較少。術后翼狀胬肉復發除與手術方式、切除是否徹底、圍手術期用藥、術后刺激因素是否消除相關外, 個體差異與病變本身的狀態也至關重要。眼科醫師的手術技術水平與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率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關性, 熟練的手術技巧將可以顯著降低復發率。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淺談翼狀胬肉的發病和復發
翼狀胬肉是我國常見的眼表疾病, 其患病率較高, 達到2% ~ 5% , 患病總人數達2000 萬~ 5000萬。本病雖然看似簡單, 但由于其發病機制復雜, 手術方法諸多, 所用藥物種類繁雜, 術后復發率很高, 使眼科醫師面臨許多困惑。以下我們簡單談談其發病及復發的機制。
翼狀胬肉發病機制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學、病理學、解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及病毒學、遺傳學等多個領域, 這些研究既有一致的結果, 也有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譬如,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一致的發現是翼狀胬肉的種族、性別、年齡、遺傳及地域差異與患者所處的緯度、工作及生活環境相關, 但不同學者對男、女性的患病率存在爭議。病理學研究發現, 翼狀胬肉病理過程中包含了超敏反應的機制, 但是對 I、III、IV型超敏反應是單一還是混合存在則有不一致的觀點。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 翼狀胬肉表現出與腫瘤相似的特性, 但究竟是抑癌基因與癌基因的失衡, 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仍不明。
此外, 翼狀胬肉頭部內多能干細胞或祖細胞的細胞周期紊亂, 端粒酶活性增強, 角膜上皮細胞凋亡增強, 翼狀胬肉上皮細胞抗凋亡減弱, 翼狀胬肉上皮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1表達失衡, 翼狀胬肉患者淚膜穩定性下降, 各種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的過度表達等現象, 與翼狀胬肉發生發展的因果關系,尚無定論。遺傳學研究發現,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性, 但目前尚未獲得一致的肯定結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環境因素, 如紫外線照射是翼狀胬肉的重要誘發病因。日照中的紫外線主要起兩個方面的誘導作用:。1.紫外線致球結膜變性, 結膜上皮細胞抑癌基因p53突變, 細胞周期調控基因p21 /p27kip1 表達下降導致球結膜上皮細胞周期紊亂, 結膜上皮細胞的端粒酶活性異常增高, 凋亡調控基因Bc1 /Bax比值上調導致變性結膜上皮細胞具有無限增殖活性; 2 紫外線致角膜緣屏障破壞, 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失衡, 角膜前彈力層降解, 具有增殖活性的變性結膜上皮細胞侵入角膜, 在成纖維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等生長因子和(或) 細胞因子作用下, 增生的球結膜進展性肥厚。若刺激因素消失, 則球結膜增生停滯于靜止期, 若刺激因素持續存在則進展為活動期。
綜上所述, 可以推斷: 翼狀胬肉最主要的誘因是環境因素(紫外線) , 最重要的機制是角膜緣上皮(干細胞) 屏障破壞, 最基本的病理是結膜的變性與增生。
翼狀胬肉術后復發是我國該病手術治療的一個棘手問題, 其復發率較高, 我國為20%~ 70% , 國外為24%~ 89%。初發翼狀胬肉的手術復發率較低,復發性翼狀胬肉的復發率高。目前對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機制的研究較少。術后翼狀胬肉復發除與手術方式、切除是否徹底、圍手術期用藥、術后刺激因素是否消除相關外, 個體差異與病變本身的狀態也至關重要。眼科醫師的手術技術水平與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率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關性, 熟練的手術技巧將可以顯著降低復發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