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同步到異步和匿名到實名
題記:完成正則表達式的書稿,對許多事情不再麻木,慢慢恢復寫點東西的意識。雖然對網絡沒太多鉆研,但從97年至今,自己上網的歷史也有十多年了。在我眼里,這些年來網絡呈現出兩個趨勢:從同步到異步,從匿名到實名,所以寫了這篇散記。
先說從同步到異步(這里借用了計算機專業中的兩個術語,有必要為不熟悉的讀者做一點解釋:異步是一種松散的通訊模式,一方發送消息之后,不需要等待對方回復,即可以接續處理,電子郵件就是最常見的異步通訊模式;同步則是較為緊密的通訊模式,一方發送消息之后,需要等到對方回復,才可以接續處理)。長期以來,以QQ為代表的同步通訊是主流方式,它的主要特點是,雙方關系緊密到一定程度,必須同時在線,交流非常密集。相對傳統的異步通訊方式(比如郵件)來說,它更加可靠,之前郵件往往容易丟失;更及時,郵件發送之后往往不知對方何時才能收到;也更親切,比較容易打發當代人的無聊和孤獨。但是,它只擅長維系關系緊密的網絡,許多時候你會覺得,添加某個人為好友,長時間沒什么話說,不添加,又聯系不上。這其實是由交流的性質決定的:同步性越強,關系就越緊密。觀察電話(最強)、IM(次之)、郵件(再次)、SNS網站(需要雙向確認)、微博(單向確認即可)可以印證。
但是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并非只有緊密的聯系,還有大量的松散聯系,這是IM軟件(同步交流)力所不及的,倒是異步交流形式非常適合這種關系,所以近些年來,異步通訊重新抬頭,在我自己和周圍朋友的生活中,IM的使用比例在不斷下降,郵件/微博的使用比例在不斷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網絡基礎設施已經大大發展,郵件不再容易丟失,而且移動終端保證了隨時在線,收到消息可以迅速發出提示,把人從“輪詢”的狀態下解放出來,放心自由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松散”的交際范圍遠遠大于“親密”的交際范圍,而異步交流方式非常適合維系”不親密“關系。以微博為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般人的微博關注人數(非僵尸粉),遠遠大于IM好友人數;而且因為不需要及時回復,這種交流完全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困擾。也就是說,微博提供了一種大范圍、松散、但可控的聯系方式。而且,它已經夠用了,以前大家交流到最后或許要互換QQ號碼,現在則只需要保持微博關注即可,相比SNS網站,甚至不需要對方確認。
再說從匿名到實名。網絡實名制已經喊了很多年,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我的看法是,實名制或許沒有必要,但網絡使用實名卻是有意義的,其比例也的確在不斷提高。
早期的互聯網的熱點在于體育、娛樂,與現實的聯系并不緊密,大家也習慣取一些別致的網名;后來網民逐漸開始在互聯網上論政、撰寫時評,到現在,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民生有關的各個細節。網民可以發表言論、討論的領域在不斷增加,對現實的影響也在增加,為保證言論的份量和質量,對信譽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在這一點上,匿名顯然不如實名。
而且,今天的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之前各個網站自成封閉體系的格局,但帳號積累的信譽和影響力多還局限于各個孤立的網站,無法轉移——即便同樣主題同樣領域的兩個網站,信譽的遷徙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全網范圍了。但使用實名,卻可以解決這類問題,實名的好處是大家認同的不再是這個id而是個人,尤其是在有中國特色的大量轉載中,實名更會帶來巨大的好處——讀者記住的作者不再是某論壇某id,而是某個人。在有了微博之后,就更是如此——微博幾乎沒有任何話題限制,你可以對所有領域,隨意發言,而這些各類發言累積的影響和信譽都會歸化到帳號,如果是實名,則會反饋到真實的個人,帶來收益。
如果這兩點沒錯,自然的結論就是,無論是同步到異步,還是從匿名到實名,微博符合這種趨勢,是在合適階段出現的合適形式,這或許可以從一方面解釋微博為什么這么火。
實際上,我覺得微博就應該是這個玩法,它應該更像一個松散的平臺,不會IM化或者SNS化成小圈子而限制了交際的范圍;另一方面,它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不對信息設任何門檻和限制,這樣才更容易吸引大家實名參加,積攢信譽的同時,提供更有份量更高質量的信息。
或許未來的微博更像一種基礎設施,一條消息總線,消息可以很方便地發布,而沒有太多私密性(真正私密的信息價值往往不大),也可以很方便地追溯到人,又可以很方便地從這個人的歷史發言,做出評價。至于在此之上,如何按照不同的維度(時間、話題、人物),整理、歸納各種消息,這就是各種應用該做的事情了。(文/ 亂象、印跡)
Tag: 設計公司 | 網頁設計公司 | 廣告公司 | 網站設計 | 平面設計 | 互動媒體 | 網頁設計 | Web design | Website design | design house | 媒體公司 | Iphone app | 程式設計 | Flash 網頁 | Flash game | 動畫設計 | 後期製作 | 網上商店 | 網上宣傳 | 網頁服務 |
留言列表